欢迎访问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无花果第15期逆龄

 
逆龄
 
 
 
        落在那一隅的茶花
                                          ——《茶花女》书评 
                              ——陈君欢 
   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写的是一个女人——玛格丽特不幸在巴黎沦为妓女,但她渴望过真正的爱情生活,她爱上了中产阶级青年阿尔芒,但阿尔芒的父亲坚决反对,最终玛格丽特悲惨地死去,阿尔芒追悔莫及。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
   一部哀婉动人的小说溢着疼痛的美,美丽的容颜在世俗的洪流里沉淀,附和的外在却始终埋葬不了内心的单纯,像一朵洁白的茶花。一个红尘女子的爱在飘摇的青春里疼痛,花落地却依然清香,淡淡的味儿隐隐的痛。是什么让玛格丽特的内心对爱那样执着,直到香消玉殒的最后一刻?现实的不得已,不得已的现实,她的自我放纵、自我折磨、自我纠结,她的执着、她的安静、她的热情,像交错落在黑暗的一隅里的茶花,泛不见一点颜色。为她心疼,为那依稀闻得的香而见不到花色的一隅而心疼。
   悲情女子,仿佛注定了一种美必须开在疼痛里,无声在疼痛里,最后凋零在疼痛里,留给我们的是纯美的疼痛,疼痛得彻底而美丽。
   而阿尔芒这个青年呢?他的爱很重很重,也很疼很疼。他可以不顾世俗的舆论,可以不顾亲人的想法,在爱的国度里,他真挚、他执着,却失去了作为律师该有的理智,对爱猜疑对爱误解太多,因为情不自禁,也因为很爱很爱。时而充满怜惜不忍,时而妒火中烧,在颠簸的路上来了回,回了又来。
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爱开在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里,飘摇在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里,凋零在无声的疼痛里与永恒的纯洁中,那爱该怎么说,世人沉默。
   “你父亲有一颗高贵的心,你要好好爱他,我的朋友,因为世界上值得爱的人不多”——这是玛格丽特写给阿尔芒的信中的一句话,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谁也没错,尽管阿尔芒的父亲坚决反对他们的爱情,但在爱玛格丽特的心里,她知道他是正直的人,是一位有着高贵的心的父亲。而拥有善良与纯洁内心的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精神的劝慰,也是对他父亲的尊敬。临近生命的终点,她要阿尔芒好好爱他父亲。“因为世界上值得爱的人不多”,这是在怎样一种心理挣扎中写下的话。世界上值得爱的人多吗?在受伤的境况中依然值得爱的人多吗?在生命即将结束了值得惦念的人多吗?不多!就像玛格丽特,她,正是“世界上的值得爱的人”中的一个。喜欢女主人内心保持的纯洁,像那茶花,安静地美丽在红尘里直到凋落的一刻。
   什么样的爱需要解释,什么样的爱可以解释?解释给悲情的人听,解释给值得爱的人听,解释给一段历史听。什么样的爱在安静里也能够听到千言万语?因为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一些爱,所以值得惦念!
 《茶花女》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充满着抒情和悲伤的气氛。在那样的气氛里,你可以看见一朵茶花,那朵茶花很美很美,即使落在黑暗的一角,你依然能闻到淡淡的香……
 
 
 
           笑谈《叶问》   
                                   ——徐倩雯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里有平常百姓的凡人生活,戏里有传奇名流的辉煌生涯。梅兰芳阴柔似水的舞台容颜还在脸前浮现,叶问灵活多变的硬朗拳脚也已尽收眼睑。一文一武,一柔一刚,流光溢彩的影像点缀了反反复复的日子,也温暖了凛冽寒风中的行人。然而,华人的影像中,不论是绝世名伶,还是一代宗师,为什么皆以民族英雄的伟岸形象终结?
   银幕上,那段悲悯、屈辱的历史,总是一幅兵荒马乱、哀魂遍野的景象。那些名扬四海的传奇人物,无不成为后辈们宣扬民族自强的主旋律。梅兰芳蓄须明志,拒不为日本人唱戏;叶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拳头赢回中国人的尊严。于是,当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字幕出现时,两个人的传奇,不约而同又心领神会地戛然而止。
   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一曲打败日寇、扬眉吐气的赞歌。民国时期的广东佛山,是南方习武的圣地。叶问潜心钻研武学,所练咏春拳刚柔并济、功守兼备,拳快而绵密。他与泰山拳馆主廖师父闭门切磋轻松取胜,后打败自视无敌的北拳高手金山找,自此扬名立万、誉震佛山。好景难常在,日军铁骑南下,天下生灵涂炭,原本夜食无忧的叶问苦于谋生,流落街头靠做苦力、典当家业维持生计。同胞的惨死,激发了他身上的浩然正气,来到日本武馆以一敌十,最终打败日本高手,赢得了华人山呼海啸般“叶问,叶问”的呐喊。这样的过程是对《精武英雄》的再度演绎;这样的结局,是对《霍元甲》的完整克隆。
   十四年前,巅峰时期的李连杰、巅峰时期的陈嘉上、巅峰时期的袁和平,缔造了不可超越的动作经典。十四年后,当打之年的甄子丹、年富力强的叶伟信、纵横江湖的洪金宝,会给我们留下哪些值得回味的东西?
   动作,依然是动作!动作,既是影片的卖点,也是全剧的亮点,可以说是洪金宝和甄子丹继《杀破狼》之后又一次完美的“动作秀”。从双雄闭门切磋,到敌我公开决斗,全片共有七段动作主戏。不论是叶问与金山找的较量,还是廖师父与日本高手的过招,硬马硬桥中略带几许表演,场场精彩,段段漂亮。矫健的身手,流畅的衔接,中华武术的美感,在扎实且新颖的动作设计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感官的震撼。
   这是一段典型的港片模式,不追求全景式的人物传记,不专注气势磅磗的史诗感,而是坚持将娱乐进行到底。金山找登门挑战时,叶问只守不攻,交手中打碎不少家当。叶问看着地上的物器碎片,金山找回一句“我赔”,随后儿子阿准骑着车出来说:“爸爸,妈妈说你还不出手的话,咱们家里的东西会被全部打碎”。叶问教授棉花厂工人练习武术,男女老少在车间干活时不忘使招习武。警察队长为谋生计,当了日军的翻译,却经常自作主张地“张冠李戴”,仿佛《美丽人生》中父亲的翻版,给观众带来些许会心的微笑。这些幽默段落,营造一种轻松的观感,恰恰体现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成也娱乐,败也娱乐,那些不可回避的硬伤同样是香港电影的顽疾。影片引入“家”的概念,设计了诸如 “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一家人能在一起就高兴”的对白,可整体上对“家”的描述被精彩动作和民族士气掩盖,终未能有所深入刻画,只是浅尝辄止地流于表面。名模熊黛林的首次触电饰演叶妻,尽管编导努力渲染两人的相亲相爱,以及妻子对丈夫习武从不理解到支持的过程,但这样的表达并没有产生感动的因子。最大的BUG,莫过于叶问和日本高手在囚牢的单独对话,顷刻间看不到任何语言交流的障碍!?从陈真到霍元甲,中日武术高手的对决往往是棋逢对手、旗鼓相当,结尾必定有一场终极的对决,推动故事发展到高潮。叶问的对手虽然目露凶光、气势汹汹,却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很快被打得流花流水,仓促收场。凶狠、刚猛且憨实的金山找的角色,本来可以填补反派对手能力不足的缺陷,却莫名其妙地于中道草草退场。他出场的时候和严振东一样,意在安身立命、设馆收徒进而扬名立万,可当他两次与叶问不伤和气地交手后便销声匿迹,显示出本片与《黄飞鸿》的差距。
   从呵护爱人、收取邻人礼物等细节来看,影片有意描绘叶问平凡的一面,无奈这种努力在民族落难的时刻终究归落于辉煌的传奇。由《叶问》回顾《精武门》和《霍元甲》,一个个武学宗师全被演绎成民族大英雄,成为弘扬华夏精神的指代。或许,这是真实历史的使然,可这不应当是艺术表达的唯一。面对《叶问》,我不禁再次疑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看到他们真正平凡、普通的一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看到他们全景式的人生传记?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将他们作为娱乐商品的素材,一而再再而三地演绎他们打抱不平、惩奸除恶、扬我国威的青年断章?
 
 
 
卡门,Carmen
                                               ——黄冰晴
   狂爱西班牙,只因梅里美的《卡门》。
   Carmen一出场即牵动所有人的视线,典型的西班牙美女,泼辣性感,像火一般炙热,燃烧了青涩的荷西.。
   荷西为她着迷,于是,将灵魂交给了撒旦,从一名年轻有为的少尉沦落成土匪,杀人犯。即便如此,当作家普罗斯问他:“如果时光倒流,你再次遇见卡门,你还会这样跟随她吗?”他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即使为她粉身碎骨,我也无怨无悔。”
   是的,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会爱上她,为她做任何事。
   如果是普通的女人,能被如此痴情的男人爱着,是一件幸福的事。可是,荷西爱上的是卡门,那个放荡不羁,不相信爱情的女人,注定了这会是一场悲剧。荷西真的太傻了,他并非不知道卡门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不是圣母,更不是温柔贤惠的妻子。可荷西还是如此疯狂,如此义无反顾地爱着她。即使前途尽毁,即使满手鲜血。
   卡门最爱的一直还是自由的生活,没有人可以阻挡她对自由的追求,爱情对她来说或许只是一朵玫瑰花的芬芳,浓郁却终会枯竭。她早就失去了爱人的心,在她12岁被迫嫁给那个土匪头目的时候。
除了自由,她一无所有。
   她是天空中的飞鸟,除非你将其射落,否则,你永远无法捉住它。
   最后,卡门说的是:“跟着你走向死亡,我愿意,但不愿意跟你一起生活。”“作为罗姆,你有权利杀死你的罗密。可是卡门永远自由。”“我恨我曾经爱过你。”到这,荷西彻底崩溃了,卡门既不爱他,又怎会继续爱他呢?即使欺骗,卡门也不愿意做。
   卡门要自由,所以,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她都不可能只属于一个男人。但对荷西来说,这是决不允许的。于是,他杀了所有占据卡门身体和心灵的男人。他以为这样,卡门就会属于他一个人。当荷西将匕首插入卡门的胸口时,红色的鲜血渗了一地,仿佛看到卡门跳弗拉门戈时火红的身影,那么欢快,却又那么凄艳。
 “她穿着一条非常短的红裙子,露出她的不止有一个破洞的白丝袜,还有一双小巧玲珑的红摩洛哥皮鞋,鞋子用火红的绸带系住。她推开披肩,让她两只肩膀暴露出来,还显出她的衬衫上面一大束金合欢。她的嘴角上也衔着一朵金合欢……”
   红色浓烈的令人快要窒息,有一种很深的压迫感。
 
 
      《十月围城》——问生命  
                                         ——鄢木香
 
滚滚逝水,亦如生命之流;浩浩之典,亦如生命之花;问逝水,问典籍,亦如问生命。——题记   
   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尽相同,有的亦如瓦缝间的蒿草;有的亦如翘岩边的孤松;有的亦如蚌壳间的珠粒;有的亦如天空中的流星。那到底怎样的生命,才算是最有价值呢?在影片《十月围城》中,我寻觅到了答案。有些生命或许普通,但是它们未必平凡。    
 《十月围城》将忙碌于日常繁琐事物、对史实日渐麻木的我们,拉回了那个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清末年间。讲述了一群来自阶级底层的普通百姓,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一场清廷的暗杀行动,保护了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事。    
   凝重的历史,唤醒了我们。革命不是风花雪月,更不是纸上谈兵,它是一种牺牲,一种用鲜血甚至生命换取美好生活的过程。伴随着腐朽制度的血雨腥风,携带着全国上下数万百姓对和平年代的向往,《十月围城》所讲述的正是百年前决定中国命运的一个小时,一条用鲜血染红的革命之路。     
   一座城,在那本该是短暂却漫长的一个小时里,是那群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车夫、赌徒、摊贩、戏班女甚至乞丐,用生命在捍卫着它。他们或衣衫褴褛,或手无寸铁,都深知任务的艰巨与危险,却仍毅然前行,直至剩下最后一口气。然而等到时间洗刷了血迹,掩埋过遗体,他们那鲜活的笑脸,却也慢慢融入土中,历史因此也只记住了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却忽略了他们同样的高风亮节。除了惋惜之外,如今的我们仍然需要向那群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那个从小跟着父亲一路隐姓埋名、漂泊流浪于动荡年代的戏班女方红,在关键时刻,用她的生命为护送队伍换取了更多的时间,同时也结束了她年仅十六岁的花样年华。那个爱笑的车夫阿四,一向勤勤恳恳地为老板拉车,这次为了帮老板保护一个很重要的人,他更是义无反顾。没有高超武艺的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死死地拖住了敌人前进的脚步。那个在街边卖臭豆腐的街边摊贩,在身上早已中箭无数的情况下,仍凭着自己高大的个头以及心中那份要重回少林寺的坚定信念,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笑着呐喊:我叫王复明。    
   虽然这群人保护孙中山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老板,有的是为了义气,有的是为了爱情,还有的是为了救赎。但是当一切尘埃落定后,那些安静的灵魂所浸透的那份革命的崇高却是相同的,都是一样值得我们铭记与赞叹的。只因为他们把他们平凡的生命演绎地不再平凡。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的确,虽然那群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同时却也是最有意义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美的过程,历史的凝重,让我们学会了在继承中沉淀,在升华中涅盘,使生命蜕其浮华,变得纯粹而厚重。 
                                                                     
 
          粗品《骆驼祥子》
                                                ——郑晓倩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描绘了祥子由一个质朴、诚实、健壮、充满生存活力和希望的青年因为人生的希望一一破灭,而蜕变为吃、喝、嫖、赌、懒而狡猾的行尸走肉的经历。作者通过对这样一个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人力车夫悲惨遭遇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同时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要问题。
   祥子,小说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原是破产农民,进城后当了人力车夫。初进城的祥子“健壮,沉默,有生气”,并且有着执著的生活理想。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整整三年,他不吸烟、不喝酒、不赌钱,凑足100元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天真地幻想着: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就可以不受车主剥削,过上“独立”、“自由”的生活。
   不久,北平城外的军阀开始混战,祥子的车被夺走了,为了能再度买车,他又开始“像一只饿疯的野兽”一样,早出晚归,多拉快跑。但祥子没有料到,在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包围下,下层小人物总是被敲诈、被捉弄。就在祥子没日没夜地再次向着自己的理想冲击的时候,孙侦探骗走了他所有的积蓄,买车的愿望再一次化为泡影。祥子又回到了人力车行,泼辣,粗俗、直爽的虎妞连骗带吓地迫使祥子与她结婚,并用私房钱给祥子买了一辆车。尽管这车是祥子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换来的,拉着它心里很不舒坦,但他毕竟还是有了自己的车,总算是圆了自己的买车梦。然而,祥子依旧没有想到,自己即使是这样屈辱地生活着,社会还是容纳不了他。不久,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不得不卖掉车,为虎妞料理后事。这次的打击,使祥子的心灵再次受到严重摧残,他开始抱怨生活,觉得他的生活愿望总“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然而他并没有完全堕落,温柔善良的小福子的存在给了他某种希望,老主顾曹先生避难回来后答应让祥子回去拉车,让小福子当仆人。
   当祥子兴高采烈地跑去找小福子,却得知他心爱的小福子因生活所迫而上吊自杀了。这最后的打击使祥子万念俱灰。从此,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任何期望和信心,彻底地从先前热爱拉车,到讨厌拉车,到最后拉不动车;从先前忠实义气,变得厚颜无耻;从先前矢志不渝,到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就那么迷迷糊糊坠入无底深渊,仅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到乱葬岗去。作品通过祥子的悲剧,概括了旧中国的城市中,人力车夫的血泪生活和悲惨命运,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抨击了吞噬灵魂、逼人坠入堕落深渊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祥子最后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作品引导读者透过祥子的悲剧看到了一个吃人的旧社会,从抢车的大兵到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这些社会的渣滓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吸血网贪婪地允吸着底层劳动者的生命。正是这张庞大的网,不断地剥削祥子,压迫祥子,最后,毁灭了他的理想,吞噬了他的灵魂,摧残了他健壮的身体,使他变成了一头走兽。作者将祥子喻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其寓意深远:在黑暗势力庞大的旧社会,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根本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如作品中的老马在茶馆中对祥子说的:“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
  《骆驼祥子》在艺术上也独具魅力。无论是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活泼的语言,还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京味十足的人物语言都足以造就这部作品的成功。
 
 
           三毛情结
   你的梦里落花几多
   每片花瓣藏着一个寂寞
   爱三毛,起先不是真的,起先因为她名气太大,大家都爱,所以我说,我爱。
   然后就读《梦里花落知多少》,然后落得郁郁不眠深深入戏,然后就知道,真的爱了。
   荷西,荷西,关于那个像发丝一样缠绕不清的爱情。心中的每一道伤,都是用指甲深深掐进的;生命里的每一点爱,都是耗尽所有力气的刻骨铭心。
   让你们的灵魂在漆黑的夜里紧紧相拥,从此以后,便可以不被任何人、任何事打扰,只是爱你们的爱情,这样,是不是本就是最好?
   你的寂寞,不是昙花,不是烟花,不是曼珠沙华,而是一朵木雕的花。层层叠叠的花瓣,是雕刻者层层叠叠的心思,不会退色,不会零落,是最单纯执著的寂寞,最永久弥长的绽放。
   愿我们的爱陪你安息,愿你的心没有离去... ...(欧阳凡)
 
         卡帕情结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你说。
   那么犀利的目光,透过布满硝烟的战场。
   耳边的轰鸣,手中的血腥,眼里的恐慌。只有在战场上,你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生与死之间那么残忍的距离。也只有战场,才能那么平静的诠释支离破碎的美。
   所以,哪里有战场,哪里就会有你猎豹一样矫健的身影,有你飘忽不定的镜头,有你锐利的目光划破枪林弹雨的伪装。
   那么爱你抱着镜头时像雕塑一样静谧的表情,你知道自己是在拿生命赌博,所以不论内心多么的波澜起伏,你都强抑在平静的外表下。
   你是一团多么冷静的火焰,闪着那么绚烂的生命的美。
   害怕却总也忍不住要看你镜头下那些寂寞又绝望的眼睛,淡定又沧桑的表情,零乱又完整的废墟,鲜活又死去的生命。
   将我最虔诚的敬意,献给你安息的伟大的灵魂。
( 欧阳凡)

行走在童话里
                                                   ——赖庆娜
当呱噪的重金属刺痛耳膜,当肥皂剧的泡沫被现实的残酷击碎,或许我们可以回首看看那些或许是最稚气的本真。——题记
   童话,一个谁都不会拒绝的词汇,带着孩童的欢声与泪水总让人止不住的柔情,那对《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光着臂膀却还自以为是的皇帝的朗朗的笑声,还有《拇指姑娘》里我们随着她起伏遭遇而变得局促不安的呼吸,都会让哪怕已经成年的我们荡起无尽的涟漪。
   安徒生用生动、自然、流畅、优美、甚至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文笔让儿时的我们融在他天真烂漫的构思和朴素动人的幽默里,可我却从没想过这位赋予童话意义及尊严的人却是孤独的,带着仿佛是在滚滚红尘中歇斯底里的呐喊却没丝毫回响的无望,在荣誉的光环下如此孤寡的行走在童话里。
   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籍,然而当他怀着对爱深切的渴望时,却在《海的女儿》晶莹的泡沫中幻化成最凄美的绝望;被奶奶搂在怀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付出了死亡的代价却依然微笑着,我曾经以为她是连最起码的幸福都没得到的,但或许安徒生给了她死亡前最后的幸福——用死亡换取生所没有的幸福是一种多么歇斯底里的疼痛;但相比《夜莺》里老皇帝临死前的场景,安徒生又是笔触讽刺的,在生死边缘的静寂里反思人生,这恐怕是迷途的灵魂所经历的最痛苦的折磨,当真夜莺倾吐的歌声制服了死神,生命重返时方懂得,真假只有在生死边缘才能分辨,价值只有在失去与重获中体现,唯有向死亡中求得生之领悟,迷途后经历重重苦痛,灵魂才能回归,灵魂才能重生。在皇宫里由倍受宠爱到被冷落被诋毁,夜莺戏剧性的人生,与立身于荣誉舞台的追光之下,却不得不忍受丹麦文坛的挖苦讽刺的安徒生何其相似,安徒生以孩童的口吻嘲讽贵族和统治阶级的愚蠢和无知,其实也道尽了自己在那市侩的“半绝望”的民族里的辛酸。
   安徒生就是丹麦的丑小鸭,自卑犹如一道沉重的枷锁,套住了他,被野鸭嘲笑,被老母鸡、雄猫为难,被女主人用火钳夹,还险些被猎人用枪打死,差点儿被野狗吃掉,忍饥挨饿,精神的折磨和人格上的受难,让他选择最后的逃离,既是为社会放逐也是一种自我放逐的孤独与无奈,带着最后的渴望、理想以及信念,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涅盘,最后幻变成湖中高贵圣洁的白天鹅。安徒生以其独特的冷漠和寂静,却带着淡淡的不令人察觉的哀伤讲诉一个类似于自己的故事,或许正如他所说的,他的一生是一部生动曲折又那么美丽动人的童话,或许丑小鸭的蜕变才是真正的安徒生,有着令迪斯尼那个闹哄哄的动画望尘莫及的意境。
  “我是一个少有的太耽于梦幻的孩子”,安徒生用他“童话式”的气质为我们编织着童话与诗的彩带。澎湃的灵性,盎然的诗趣,一尘不染的情思,成为人性美灿烂的圣歌,拔动万千心弦。他几乎倾其一生用他汲取的甘甜的泉水滋润生命,浇灌庄园,在贫瘠的土地上营造自己的绿洲,“就像种子那样藏在我心中,只消轻轻的触动,一个阳光之吻,一滴雨水,它便开花了”。这个被童话所包围与慰藉的孩子,这个在浓浓的浪漫色彩中勾勒属于他王国的孩子却透着淡淡的忧伤,这个在阳光下渴望拥抱的孩子,或许童话于他就如同教授的跳蚤,不知道下一站等待他的是幸福还是荆棘,却依然要相偎在一起。他们的融洽已经让我们分不清到底是安徒生成就了童话还是童话造就了安徒生。